大宗商品持續(xù)漲價,社會各界密切關注。中國經濟時報專版刊文,經小編匯總如下:
大宗商品價格中長期走勢前瞻
編者按受煤炭、化工和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影響,8月份PPI同比上漲9.5%,漲幅創(chuàng)下13年以來的新高。如何看待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美國為主的全球量化寬松政策推出能否改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趨勢?大宗商品價格中長期將呈現怎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期新聞洞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解析,敬請關注。(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穩(wěn)價效果顯現 大宗商品價格漲幅趨緩
近期,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影響,8月份PPI漲幅擴大,創(chuàng)近年來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與上半年相比,支持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因素發(fā)生了變化,漲幅有所放緩。受訪專家認為,大宗商品價格漲勢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有色金屬等儲備物資已出現穩(wěn)中趨降勢頭,長期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短期出現漲幅放緩跡象
“這一輪全球性的大宗商品漲價根源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和不斷蔓延,直接影響了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的斷裂?!敝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了生產資料成本型通貨膨脹,加上各原材料產地受疫情困境影響造成整個產業(yè)鏈供應鏈斷供或受阻,從而加大了原材料供給的短缺,致使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近一年以來的波浪式上升,并傳導到全球。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入三季度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擴散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受阻,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改變了此前不斷上漲的運行態(tài)勢,出現漲幅放緩跡象。在她看來,今年5月份以來,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儲備大宗商品投入、提高大宗商品期貨保證金等方式以控制價格上漲,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部分領域大宗商品價格已開始回落。
但是與全球大宗商品走勢有所放緩不同,8月份我國PPI漲幅不降反升,PPI同比漲幅相比上月擴大了0.5個百分點。李佩珈認為,通過拆分PPI行業(yè)構成發(fā)現,8月份PPI漲幅擴大主要與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價格大幅上行有關。8月份,PPI中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當月同比上漲57.1%,相比7月份提高了11.4個百分點。8月份,PPI構成中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y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yè)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yè)分項指數則分別較上月回落了6.7、8.5和3.2個百分點。
胡敏也認為,助推這輪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漲價。從目前PPI上漲特點看,一是環(huán)比和同比都出現了擴大態(tài)勢,PPI經過一季度由低到高的快速上漲后,二季度PPI同比漲幅都在9%以上。二是幾乎所有上游生產資料價格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主要行業(yè)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y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y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y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yè)、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以及化學纖維制造業(yè)價格漲幅在21.8%—57.1%之間,合計影響PPI上漲約7.9個百分點,超過總漲幅的八成。
漲勢或維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
基于以上情況,李佩珈分析,未來一段時間,PPI價格難有明顯下行。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節(jié)能減排大背景下,煤價易漲難跌,加大PPI上行壓力。四季度因北方地區(qū)將進入冬季供暖關鍵時間,對煤炭的需求將較三季度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大幅增加外國煤進口并不現實,保供增量應主要依靠國內市場。但在碳中和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煤炭產能減排將是大勢所趨,煤炭供需缺口將長期存在,2022年煤價易升難降。
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分化將部分對沖PPI上行壓力,但作用有限。隨著有色金屬等儲備物資的加快投放,其價格已開始出現穩(wěn)中趨降的新苗頭,將部分對沖PPI上行的動力。數據顯示,8月份電解銅的價格已相比7月份下降了約2.1%,電解鋅則與7月份基本掛平。
在李佩珈看來,未來一段時間,隨著第三批銅、鋁、鋅等國家儲備的投入(銅3萬噸、鋁7萬噸、鋅5萬噸),這有利于增加有色金融供給,降低相關產品價格。
“不過,考慮到現有儲備的投放量相比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小,尤其是約7萬噸的鋁投放量甚至不足1天的消費量,預計有色金融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因素將難以根本對煤價上行的影響?!崩钆彗旖ㄗh,為穩(wěn)定工業(yè)生產者價格指數,未來關鍵是要推動煤炭企業(yè)科學減排,通過加大技術改造、促進產業(yè)轉型升級和適度增加進口等方式推動其實現“碳中和”而并非簡單的關停并存。當然,也要看到,受全球資本市場聯動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依然存在,并將繼續(xù)對國內價格形成上漲壓力,要繼續(xù)推動我國期貨市場深化發(fā)展,不斷提升我國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胡敏認為,分析大宗商品價格趨勢要重點觀察三個因素的變化,一看美歐經濟恢復速度和全球需求的變化態(tài)勢。如果經濟恢復快,全球需求擴張迅速,還會拉動大宗商品價格繼續(xù)上行。二看主要原材料供應國的群體免疫時間,如果能夠比較快地控制疫情并解決好疫苗短缺等問題,原材料供給鏈的供給約束或緊缺情況得到逐步緩解,將有可能舒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態(tài)勢,所以,原材料供需矛盾是決定大宗商品價格漲落的主要因素。三看美國貨幣政策和美元走勢。美聯儲正在根據美國經濟修復和就業(yè)狀況逐步考量量化寬松政策退出,而這往往會造成美元呈現弱勢,目前美元指數在90至94之間震蕩,或繼續(xù)助推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
“這三個因素決定著大宗商品漲價動能。從目前看,大宗商品價格漲勢還會維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但從歷史軌跡看,目前各類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創(chuàng)出歷史高位,長期上漲并不可能。”他表示。(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厘清周期性因素 強化需求引導 大宗商品價格中長期上漲缺乏支撐
近期,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走高,引發(fā)市場對大宗商品進入“超級周期”的猜測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成中長期趨勢”的討論。
分析大宗商品市場的周期性因素,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不具備中長期上漲支撐。但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會繼續(xù)讓全球各經濟體內部承壓,輕則波及企業(yè)利潤從而影響新增投資增長,重則導致企業(yè)生產成本增加,造成經營困難。因此,在積極做好保供穩(wěn)價等應對措施的同時,還須科學做好大宗商品市場周期性因素研判,特別是準確評估疫情陰霾之下的全球通脹預期。
周期性因素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受煤炭、化工和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影響,8月份PPI同比漲幅創(chuàng)下13年來新高。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PPI同比上漲9.5%,逼近兩位數。
另據9月14日發(fā)布的9月第二周(9月6日至9月12日)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為177.02點,比前一周上漲0.7點,漲幅0.4%;比年初上漲15.6點,漲幅9.6%;比上年同期上漲35.6點,漲幅25.2%。分類指數方面,九大類商品價格指數“五漲四降”。其中,有色金屬類、鋼鐵類、油料油脂類漲幅居前,比前一周分別上漲3.1%、1.7%和0.8%。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不符合“生產者難以適應的持續(xù)異常強勁的需求增長,導致長達數年甚至十余年持續(xù)增長”的超級周期定義。他認為,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不具備中長期上漲支撐。
分析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林伯強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周期性因素“作祟”,一是通脹預期。疫苗接種給全球帶來的經濟復蘇和需求回升,加之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實施財政刺激措施使得通脹預期高漲,共同推高資本追逐大宗商品的熱情。二是各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在目前全球貨幣政策尚未徹底轉向的背景下,通脹預期和流動性泛濫催生的投機活動推高了銅價和油價的快速上漲,且投機行為呈現向有色、石化甚至農產品領域蔓延的跡象。三是供需矛盾與不平衡。其中,投機因素發(fā)揮了放大這種矛盾與不平衡的作用。林伯強認為,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是商品經濟規(guī)律,但人為投機行為導致其短期偏離了正常規(guī)律。
對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以農產品大宗商品來看,原本供給端貨源充足,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供貨方惜售囤貨,購買方又搶貨加劇供需矛盾,導致價格上漲,“投機炒作”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恐慌性”上漲。
氣候災害也是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因素之一。姜文來認為,農產品受氣候影響較大,由于氣候變化造成如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增加,特別是對糧食主產區(qū)造成一定影響,如此將影響價格預期。他舉例說,今年北美春小麥產區(qū)天氣炎熱、歐洲天氣也不理想,導致國際小麥價格上漲明顯?!暗珰庀鬄暮τ绊懢鶎俣唐诜懂?,長期來看不可持續(xù),因此,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也難以構成長期上漲支撐。”他說。
強化需求引導平抑價格沖高影響
厘清造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周期性因素,有助于探尋大宗商品價格中長期走勢。
“此輪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符合大宗商品價格周期變化規(guī)律?!绷植畯姀娬{,從歷史上看,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始終逃脫不了周期命運。他強調,周期由產能推動,產能又取決于投資多寡,一旦產能過剩價格大概率下跌,“須認清周期性因素影響均屬短期,周期過去,大宗商品市場供需、通脹預期減弱,相關商品價格會自然回落?!彼f。
短期內如何有效引導需求?積極主動化解大宗商品價格沖高影響變得更為關鍵。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考慮到短期內國際上寬松金融環(huán)境或有所持續(xù),以及因變異病毒擴散持續(xù)沖擊全球供應鏈等多重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會繼續(xù)令各經濟體內部承壓,輕則波及企業(yè)利潤從而影響新增投資增長,重則導致企業(yè)生產成本增加,造成經營困難。
汪浩認為,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高企可從國際、國內兩個層面著手。
國際層面,隨著全球疫苗持續(xù)推廣,疫情對經濟影響逐步減緩,大宗商品生產重新開工,物流運輸逐步暢通,全球供給與需求有望逐步恢復平衡。同時,歐美等貨幣金融正在醞釀回歸常態(tài)。
國內層面,保供穩(wěn)價效果逐步釋放。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穩(wěn)價政策“組合拳”為市場“降溫”。包括加大對重點市場的投放,打擊“投機炒作”“哄抬物價”等行為。據悉,國儲局7月組織投放了首批國家儲備銅、鋁和鋅,共計10萬噸;此外,國儲局還向市場投放了部分政府煤炭儲備,在供需偏緊時段有效補充市場供應。
“國際、國內兩個層面為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提供了支撐,但須科學做好大宗商品市場周期性因素研判,尤其是準確評估疫情影響下的全球通脹預期,穩(wěn)妥推進經濟復蘇舉措方可實現?!蓖艉茝娬{。(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切實加強國家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今年以來,國內主要大宗商品多數出現了明顯的大幅上漲,特別是7月份以后,在全球包括原油、銅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基本走平趨穩(wěn)之后,部分國內定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在持續(xù)走高。
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PPI同比增速為9.5%,創(chuàng)2010年以來歷史新高,而CPI同比增速則始終維持低位,8月份CPI同比僅為0.8%。PPI同比和CPI同比的“剪刀差”仍在擴大。
“要高度關注PPI漲幅擴大CPI漲幅縮小導致對實體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受終端需求偏弱等影響,中游及下游企業(yè)很難將上游價格上行的壓力轉給下游或最終消費者,這導致這類企業(yè)不得不承受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下降的壓力。前7個月,采礦業(yè)利潤總額相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大幅上漲43%,但同期紡織業(yè)、家具制造業(yè)等下游企業(yè)利潤卻下降了4.3%和1.8%。由于下游企業(yè)主要為中小企業(yè),其經營困難問題依然突出。
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保供穩(wěn)價舉措,包括對重點市場的投放,打擊投機炒作的哄抬物價行為。為發(fā)揮儲備市場調節(jié)作用,國儲局7月組織投放了部分政府煤炭儲備和首批國家儲備銅、鋁和鋅,共計10萬噸在供需偏緊時段有效補充市場供應,近期還首次以輪換方式分期分批組織投放國家儲備原油。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近日也表示,個別不法商販、游資集團惡意搶購、囤積居奇、哄抬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我國經濟恢復發(fā)展,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對此將嚴肅處理。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各地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前瞻性措施,著力于保價穩(wěn)供,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在宏觀政策上統(tǒng)籌逆周期調節(jié)和跨周期調節(jié),穩(wěn)住經濟基本盤;二是在市場層面加大供需對接,并利用行政干預手段抑制一些行業(yè)地區(qū)對原材料價格的哄抬和炒作,并積極為中小微企業(yè)紓困,抵御上游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負擔和經營困難;三是積極利用國家物資儲備體系向市場擴大供給,有效平抑了市場波動。
李佩珈表示,我國自5月份以來出臺的各類穩(wěn)物價工作(包括加大儲備的大宗商品投入、提高大宗商品期貨保證金等)已取得初步成效,部分領域大宗商品價格已開始回落,8月份螺紋鋼、電解銅的價格較7月份相比下降了約2.9%和2.1%。
不過,在她看來,無論緩解短期大宗商品的過度波動,還是長期增強我國產業(yè)鏈安全性,加大國內戰(zhàn)略物資投放及儲備意義重大。
進一步健全國家物資儲備體系,李佩珈提出兩大建議,一是根據行業(yè)供需缺口差異,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大宗商品投放策略。不同大宗商品供需影響機制差異較大,未來發(fā)展前景也不同,要根據不同大宗商品供需缺口前景的不同,制定差異化的投放策略。二是系統(tǒng)規(guī)劃、科學優(yōu)化儲備的品類、規(guī)模、結構。戰(zhàn)略儲備物資的品種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大宗商品對本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防安全領域的重要性、稀缺性、外部可獲得性等權衡決定。
胡敏建議,要積極利用好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產業(yè)鏈供應鏈恢復較好、國內市場韌性強勁和外匯儲備比較厚實的有利時機,從戰(zhàn)略著眼、從持久戰(zhàn)出發(fā),進一步擴大各類原材料物資收儲,特別是稀有礦產資源的儲備,做到多品種、廣儲藏、厚基礎、開新源,切實健全國家物資儲備體系。